
常思危方可長居安
發布時間:2019-07-30     瀏覽量:2846   分享到:
常思危方可長居安
“居安思危”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一語。其應是古往今來周遭最不乏耳濡目染的一詞。本意為:雖然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應想到有出現危險的可能。著重強調對應付意外事件該持有一種隨時戒備的思想準備;是勸善之言,亦是警覺之語。反觀當下,無論從社會、企業及個人層面出發,持有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形態,皆可獲“百利而無一害”的成效。

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形態,是增強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基石。縱觀古今民族與朝代興亡史,居安思危、發奮圖強,時刻懷揣一種憂患意識,不斷克服和消除危急自身的不利因素,其盛極之勢往往可令心懷覬覦之邦望而生畏、退避三舍。反之,沉湎于安樂,驕奢淫逸、樂不思憂,一朝覆滅,神佛可佑,也只能徒嘆人力不濟。多難興邦,想來必是汲取了太多的經驗教訓,時刻持有著一種大國憂患意識,我泱泱中華千年史雖經千錘萬擊也經久不衰的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形態,是助推企業經營發展的不竭動力。現實生活中,總不乏企業之間的劇烈競爭,輕者握手言和,重者一方頹敗,從此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即使不能武斷的認為管理者或決策層缺乏具有前瞻性的憂患意識,以至于墨守成規,沒有對企業的經營管理進行順應時勢的變革與創新,但也必定無出其右的與是否樹立了一種居安思危的管理理念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和影響。如若不然,斷然不會在一時的競爭中一方體制如摧枯拉朽般昏然傾倒。
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形態,是維系個人生活穩定的有力保障。歸根結底,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社會發展力和生產力的唯一推動者和締造者。不論是國家層面或是集體層面,憂患意識先源于個人,后匯聚于群體性意志,由此促成社會普遍或一致共識。持有正確的個人意識形態,不可或缺的對集體和社會產生著直接或間接影響。換言之,脫離開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單從個人角度出發,樹立居安思危的意識形態,是對自身從事生產、經營生活最具保障性的方式或手段。因為思危,所以能慎獨慎行;因為有危,所以不逾距越規;因為避危,所以常規業劃途。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必須要存憂防患,不斷增強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時刻做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