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孝道 傳承美德
發布時間:2017-03-22     瀏覽量:1922   分享到:
感悟孝道 傳承美德
孝是什么?這個問題總是久久地徘徊在我的腦海里,讓我不禁浮想聯翩……
孝是千里之外電話里的一聲問候,孝是近在咫尺拉著雙手的一句囑咐,孝是回家帶的可口美食,孝是含著體溫的一雙手套——我知道這些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價的。當我看到作家畢淑敏寫的“孝心無價”的時候,我漸漸開始明白這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切含義的“孝”了。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國歷史上,從古到今,沒有哪個朝代不重視孝道。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視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當代不少倫理學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處理人際關系的第一臺階,是為人處事的基本要求,是關心他人、自覺上進、愛崗敬業等品德形成的基礎。
結婚前,我總是問丈夫李旭濤的擇偶標準是什么,每每得到他堅毅地答案——“孝順”時,我就知道我的選擇是正確的。我知道比起我們在外上班,家中的老人才是最辛苦的。他們一把屎、一把尿把我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拉扯成人,費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代價。他們用世上最無私的愛養育我們,使我們長大成人。不得不說現實很殘酷,不能服侍膝下的遺憾永遠埋藏在我們心中。但正是帶著這份遺憾,我更是加倍關心老人,在外每天打一個電話,報一聲平安,叮囑爺爺按時吃藥的同時還不忘叮嚀他天涼注意保暖;回家跟丈夫陪爺爺坐在院中,陪老人們拉拉家長里短,說說女兒的趣事;回家和奶奶換洗床單被罩,做頓他們愛吃的臊子面……
“我有能力了,我就可以孝敬父母了!”這句話是不是我們也曾說過,也許有人認為這也是一種“孝”,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又怎會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時候才算是真正的有能力呢?我們又咋能知道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時候老人們還健在?盡孝不能等,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因此,“孝”不只是一句有能力,更要用自己的行動所表現出來。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弘揚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入手,做一個有孝心的人!